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合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教材分析:
《地砖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帮我的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想: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地砖的周长》说课稿
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准备: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流程:
一、 复习旧知。
1. 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 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领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 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原本属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参与,并有能力去解决一些问题,更在情境创设中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出发,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 、动脑、独立思考,通过探索、交流、观察、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判断题(转自数学网 )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巩固。】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漂亮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组织小组及小组间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
地 砖 的 周 长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号考生,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他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此处隐藏10548个字……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出发,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独立思考,通过探索、交流、观察、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判断题: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巩固。】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漂亮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组织小组及小组间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9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习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习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0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0÷2=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