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局外人读后感1这本书很薄,几天就能看完。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吸引我的,作者叙述的节奏很慢,如同流水账一般。一开始就是写参加母亲的葬礼,这样的情节如果换做是我,多多少少会流露出一点对母亲的感情。但作者没有,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参加一个陌生人的葬礼。
到后来交了女友,结识了新朋友,最后在精神恍惚下杀了人。这一切他都在表明自己是局外人。
不只是犯罪后,从一开始他便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世界,对于关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世界与我毫无关系,我的存在毫无意义,至于是死是活,似乎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
弥漫在《局外人》字里行间的悲悯与愤怒,偶尔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通过一件件充满现场感的凡人小事串联起来,以最传统的小说形式呈现了一个最现代的故事:“一位毫无英雄主张、单纯愿意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诞世界里的挣扎与反抗。
主人公默尔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三十岁的未婚男人,在公司当职员,唯一的亲人——妈妈住在养老院。
某一天,养老院发来电报通知妈妈去世,他前去奔丧,却在守灵的时候抽烟、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妈妈的去世日期,记不清妈妈临终时的具体岁数,拒绝开棺看妈妈的遗容,葬礼的过程中没有哭,也没有在坟前默哀。葬礼结束后,为上床睡十二个钟头而感到喜悦。
他没有强烈的爱憎,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对切身利益漠然处之,什么事都秉持着无所谓的态度。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以“无所谓”,“毫无意义”,“我不知道”的口吻对待一切的人,不是因为他的糊涂,而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他用冷漠的态度对待这世界上荒谬的一切,他用冷漠来伪装自己,来抗争这个社会。
我记得他在死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可以把我的肉体杀死,可是你们无法左右我的灵魂;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这就是他的反抗。
默尔索一个超脱物外、老实本分、对周围社会无攻击性的人。可正是这样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却在社会的冷漠下被描绘为一个恶棍,冷漠的杀人恶魔,被法庭判罚公开绞刑。
作者加缪在《局外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因为和世界格格不入而成为异端。这是钟阳对他的评价。而对我来说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敢于挑战社会的人,他的勇气让人敬佩。但,我想我永远也成为不了想他那样的人,应该说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成为他。
我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我成为不了社会的局外人,不光是因为不敢,也因为不愿。
我们所生活的国家,也许会出现一些让人很厌恶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体上我们活的很和平,没有战火的侵扰。我们的法律相对公平,能让我们在这个法制国家更好的生活下去,所以我们是幸福的,生活在相对和平的21世纪。
这样的一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说的话,他在精神病医院和一个精神病人交谈,他感觉这个精神病人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交流了文学、哲学、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学术问题,他都有独到的见解,聊完后我的朋友受益匪浅,他问那个精神病人为什么在精神病医院里。那人说了一句,谁说在里面的就是病人,更多的病人是在外面的人,我的朋友突然恍然大悟。或许那个人在精神病医院里才能更真实的做自己吧!
世界是伪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虚伪的追求形而上,你又凭什么如此真实坦诚?但是,因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价值。异己的世界里,你我皆为局外人。
世界规则在默尔索之外运行,给你我带来一股浓浓的被遗弃感。荒诞、悲凉、孤独和排异来的如此简单而迅速,在沟通无果后,我们更加孤独,他人变为了我们的地狱。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希望和信心,英雄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热爱生活,坚持自我的真实,才是存在或活着的最好理由!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局外人读后感2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发来的电报:“母去世。明日葬礼。敬告。”这等于什么也没说,也许就是昨天。
主人公默尔索随即去办理母亲的后事,他请假,长途跋涉来到敬老院。守灵过程中他不想看母亲最后一眼,全程也很冷静沉默的样子。他喝咖啡、抽烟、与人聊天和睡觉休息。
葬礼的第二天他与玛丽相遇,一起去游泳、看喜剧电影、滚床单。
生活回归正常,默尔索与朋友雷蒙去海边玩遇到了朋友的仇家大打出手,稀里糊涂的杀死了一个人,锒铛入狱。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和律师都把关注点放在默尔索是否是个好人而争辩着,完全把默尔索置身在外,最后根据默尔索“没有在母亲去世时表现的无动于衷,随后和玛丽寻欢作乐,连开五枪杀一个人”而被定义成一个毫无道德人性的杀人犯,最终判下死刑。
故事的最后,是默尔索心中的独白,也是最令人反思的地方。
以上,就是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
根据我的描述,你是否也认定默尔索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呢?如果认同的话,那你就和书中的法官、群众无异了。
默尔索的种种怪诞行为乍一看难以理解,但事实上,他才是活得最洒脱、最充实、有着深沉本真追求的人。
他并非对母亲没有感情,只是不愿意强迫自己通过做戏而表现出我很伤心。并且,他认为死亡是无法逃离的必然环节,母亲的去世算不上什么坏事。尽管形式上他的表现不符合孝子标准,可还是在灵魂深处敬爱母亲的。
01本质
人类终有一死,却又总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人类的命运本来就是荒谬的、孤独的与痛苦的。人类唯一的自由就是清醒地活在这样的世界当中,拒绝盲从和虚伪。
02态度
默尔索总是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保持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他从一开始就认清世界的荒诞虚伪,所以他保持沉默的态度。他和人们保持距离,他不屑于迎合道德规范。
当玛丽问他爱不爱她的时候,他明明知道女友想要的答案,可他依然毫不隐讳地否定;雷蒙热切地询问他能否和自己结交,他也只是淡淡的回应着;老板对他寄予厚望,要他担当要职,他仍不肯委屈心灵,阿谀迎奉,而是立马拒绝;在法庭上,律师要求他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让他承认为母亲的去世感到悲痛不已, ……此处隐藏7589个字……,门在眼前缓缓关闭。
我看加缪的《局外人》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个时候还没有上大学,没有接触社会,只坐在家里的小汽车里,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回家如此两点一线地跑着。再次拿起《局外人》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句话:“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记得这句话呢,因为它荒谬得让我不敢置信,违背常理,违背我从小被灌输理解的道德观。顺着开篇的这句话接着往下读,我愈发觉得字里行间甚至书缝里都透着荒谬,主人公默尔索的形象冷漠进了骨子里,罔顾道德和情感要求,罔顾社会的眼光,罔顾宗教规则。他之所以会被当作一个怪人对待,就是由他完完全全自我的、封闭的、脱离社会的局外人性格导致,这是这本书显而易见表现出来的信息,所以最后默尔索被众人言语讨伐直至判处死罪的结局,也可以理解为是他咎由自取。但如果仅仅只是这样,我就不会从这本书里读到悲哀。
在母亲的葬礼上不掉一滴眼泪,冷眼旁观前来为母亲吊丧人的悲伤,葬礼第二天就与女人欢愉……这样的默尔索形象理应是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的,事实上,让我对表象塑造的默尔索形象发生改观的是一段话:“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似乎理解了她为什么要在晚年找一个未婚夫?为什么又玩起了重新开始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生命凄然去世的养老院的周围,读书笔记.夜晚就像一个令人感伤的间隙。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再哭她。”这似乎是一种平静面对死亡的态度,没有很多悲伤,反而充满了思考和理智。我们今天社会中常常会用“理科男”“理科女”来形容某些理性思维大过感性思维的人,说的时候总包含些对这类人缺乏情感的鄙夷和不认同。我们都说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而谈及悲伤、痛苦这类情绪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靠眼泪来表达,这也是为什么默尔索在葬礼上不哭的这一行为日后会受到那么多人诟病的原因。但我们难道要因为哭是大多数人在葬礼上的反应,就要把哭定为评价一个人是否真爱逝去的人、是否真正悲伤的唯一标准吗?在中国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壮族、撒拉族等民族,有些一直保留着哭嫁的传统婚姻习俗,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甚至前三个月哭嫁就已经展开了,这一民俗颇有历史渊源,出嫁时姑娘不哭不仅会被认为不吉利,还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但放在今天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废除了这一封建习俗,只在少数边远地区依旧存在。在我们一向倡导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和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这一背景下,哭嫁的习俗的消逝是不是可以向我们证明些什么。
局外人读后感7“我常想,如果要我住在一棵枯树的树干里,什么事都不能做,只能抬头望望天空和流云,日复一日,我逐渐也会习惯的,我会等待着鸟儿阵阵飞起,云彩聚散飘忽……”这是加缪的《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说的话。还有一半话,我觉得已经不用录下,就这半句,让我将过去和现在叠加起来,发现“习惯”,就两个字,却可以翻云覆雨,左右乾坤。
默尔索因为习惯自己的诚实以待: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不会进行扭曲与胡编乱造,糊里糊涂地成了杀人犯并被判了死刑。那些执法者以及所有的证人也因为习惯,罗织罪状真是绝妙专业。我才疏学浅,没办法从政治与哲学还有人性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肤浅见解,但是,默尔索所总结的“习惯”,这个身边轻轻走过的东西,我却能感受到它们海啸般的能量。让我惊悚于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甚至坍塌一个时代。
这么着吧,还是从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起吧。这故事虽然连小小孩童都耳熟能详,但还想缀述缀述: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将古文复制于此,没有卖弄风骚的意思,主要是要说明古圣先贤对于环境和习惯与一个人的成长的关系真是高瞻远瞩,并且能够当机立断地扭转局面。
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好,无论古今,自然皆大欢喜。但大环境坏了,现代人个人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你没有可以隐居的“南山”。不过,小环境还是可以自我控制的,比如,管好嘴。人的嘴,就“口”这么大,却能气吞山河,的确最难管,但是,它首先关乎个人安危,甚至攸关性命,焉能放任自流呢?它的习性我们是了如指掌的,它容易贪,容易猎奇,甜过了就怕苦。但我们不应该纵容它,宠溺它呀。它吃惯了鱼肉,茅衍苦菜就难以下咽。猎奇了野味,那种荤腥就刻骨铭心了,然后家禽家畜又是寡淡无味的了。因为姑息嘴的习惯,裙带了什么呢?捕蛇者乡间还是不乏,刺猬狗獾跑着跑着,就入了罗网。吃这些的也成了等闲之辈了。有次从广州回来的同学大谈吃活猴脑,我当场呕吐不止,晚餐一口没吃,后来大家都笑谈我没见世面,志不同则道不合,然后我就只好对那些闯世界的敬而远之了。或者叫他们不愿带我这落伍者混江湖了。谁知,我固守自封了,吃文化更是发展飞速,蝙蝠,果子狸又抬高了某些人的身份,豪华了某些人的面子了。而且,这本是小环境里的人的嘴的习惯,却让多数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是2003年的非典,再就是2020年的冠状病毒性肺炎,这两次瘟疫,均有人嘴的坏习惯引发。如果不是钟南山等英雄如钟馗样伏魔,不知有多少美好家园成为坟场!嘴与那些猎手,还有虚荣、唯利是图的“心”,不知谁是助纣为孽的罪魁祸首。
现在还有一大环境,就是麻将几近全覆盖,无论乡村老妪,还是都市精英,精通麻将者众。有人说,全国皆麻,据我所到之处,麻将声声声入耳,甚至有哺乳妇女,一边奶孩子,一边“一果二条”,这打麻将,貌似从婴儿抓起了,真觉得那谁不是夸大其词。古语玩物丧志,也不是危言耸听,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那些斗鸡斗蟋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不还在白纸黑字的书页里吗?
另一“毁人不倦”的习惯是手机。这是比打麻将更庞大的群体,上至耄耋,下至垂髫,没有不玩手机的。所以,满候车室人,除了广播员播报车次,几乎都鸦雀无声,干嘛呢?低头玩手机呀。一大火车箱人,如空无一人,干嘛呢?低头玩手机呀。沙发上坐满了人,好像都是哑巴,都各自沉浸在掌中的方寸之地,。甚至恋人之间说不了几句话,就由游戏成为沟通桥梁了。走路,离不开手机,上床,离不开手机,如厕,离不开手机,购物,离不开手机,可谓一机在手,世界在手。离了手机,就像魂魄出了躯壳一样。有人预言:毁掉一个孩子,只要一部手机。其实这是以点带面,岂止是孩子?成年人玩手机,不做家务,不做饭,不锻炼,大有人在。久而久之,眼睛坏了,身体坏了,脑子钝了,又有几分好?
我一直记着一个小孩子,在云南的山区,每天天不亮就走路上学。冬天到了学校,常常一头白霜,就像雾凇。脸冻疮了,手也冻疮了,同学们笑他是白发老人。他却无声地笑笑。问他读书苦不苦,他吃惊地回:为什么问苦不苦呢?很快乐啊。不能读书了,才苦呢!他的卷子上几乎都是九十五分以上的成绩。而且,他非常阳光,活泼,机智。这也是习惯。
读了《局外人》,有点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感悟,自我警醒,期望鞭策自己的子孙。
文档为doc格式